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因为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
此外,这次新课改借鉴了先进国家的课改经验,是对世界课程改革潮流的自觉顺应,这一点在高中课改中尤为明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如下:
1.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
3.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4.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5. 具有社会责任感 。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目前广泛使用的是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改革目标有: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答: 1.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程功能方面的改革目标是要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在具体实践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式包括:通过课程内容、课程模式、评价方式等多方面措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3. 此外,课程改革也要将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各个方面的所学知识与技能,强化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扩展,并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