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生活教育活动的规范性教研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生活教育活动的规范性教研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华泾小学创建于1908年,1998年随龙华乡撤乡建镇而更名为徐汇区华泾小学。2003年3月华泾镇与教育局达成协议,华泾小学由区教育局全面托管。2008年12月学校搬入华发路新校区并举行了建校100周年的校庆典礼。
学校现有教学大楼二幢,体育馆一座,占地面积约17000平方米,其中,教学楼建筑面积约8650多平方米(包括体育馆面积近800平方米),操场约3000平方米。学校配有两个计算机房、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形体室、劳技室、阅览室、书法室等专用教室;图书馆藏书两万余册。
学校现有教学班16个,学生577人, 外省市民工子女学生有297人,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51.5%;外区县学生有33人,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5.7%。
学校倡导以特色促发展、以科研促教研。学科教学注重学以致用;活动结合科技、羽毛球、编制钩绣等特色项目开展活动。
近三年来,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双有”先进学校、上海市“爱心助老”特色基地、上海市家庭教育实验学校、上海市“阳光伙伴”健康指导站、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节先进单位、上海市科学教育试点学校、上海市校园开放先进单位、区文明单位、区安全文明校园、区法制宣传先进校园、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区绿色学校、区体教结合试点学校、区绿化先进单位、区规范性操作食堂等荣誉。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因为所有的村校都撤消了,合并成这个乡唯一一所学校,这样集中资源办学,确实对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我们学校把所有的老师共分为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和综合组,其中,中层以上的老师或领导都分在了综合组,因为综合组这个组别的人数最多,所以集体智慧很强势的。
每个组都会选一位老师来当教研组长,负责本组本学期的教研活动组织者和领导者,因为我们学校的每个组长只负责一个学年(即上半学和下半学期),当然可以申请继续当组长,这个是允许的。学校领导就是希望每个老师都得到锻炼,我们的老师不仅仅只是负责搞教学,而且在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发展,所以我们学校的教研组长实行轮流制,正所谓风水轮流转,好运明年到我家。
要根据本组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要根据上期末考试的成绩进行分析,找出每位老师的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分析,把握整个组实际问题,然后拟定一份合理适用的教研计划,为本学期的教研工作有指导性作用。
2,每个学期开学,组织本组教师进行新课标学习。
新课标,在我的学校,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学习。而且是由教研组长组织大家一起学,同时做好笔记,认真思考,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学习各自学段的课程目标,按照课程内容大纲的要求。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把握好教材目标和内容,一定要好好学习课标。
3,每个学期开学,组织本组老师做好上期成绩分析。
虽然说上期成绩成为过去,但每个老师只要认真去思考,认真去分析,就会发现很多问题,从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必定会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有利的帮助。
我们学校每个组每学期的教研计划上交一份给教务处存档,另一份张贴在每个组的办公室,便于大家监督和执行,从开学开始的第一个周就执行任务。
而且我们学校每个组搞教研活动是规定时间的,特殊情况除外。星期二是语文组教研活动时间,星期三是英语组和综合组,星期四是数学组教研组时间。
这个教研啊,说白了就是“教”和“被教”的问题,如何实现这个过程,理论说出来有一大堆,但是实际操作进行中确实形式主义居多,很难有好的效果,因为这个老师行业大都心气高,谁都不服谁,都觉得自己教的最好,人家的思路跟自己比起来永远是自己讲课方式最好,最为学生负责,等等。
所以大家没法用空杯的心态来进行教学研究,最终导致教研效果大打折扣。
我觉得教研要有知识点梳理和总结,再就是讲课方式和思路的梳理,再就是研究学生们对这些内容接受程度的难易程度的反应,最后就是预期效果的验收!!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每个学期,我们学校根据教育局工作的指导精神,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开展各种的教研活动,搭建老师专业发展平台,解决老师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达到促进学校的教学良性发展目的。但是,教研计划在落实过程中,我们老师收获甚少,更多时候是无力吐槽!
1)自学与集体学习相结合。
◆吐槽点:自学,虽然学校有这样的安排,可是我们每个学期,有哪一天能真真正正地坐下安静自学呢!没有,我们老师,不是填这表,就是填那份表;不是开这个会议,就是开那个会议;不是迎接检查,就是在迎接检查补材料的路上。自学,我们老师下班,照顾好孩子后,才能干的事。实际上,上了一天班,累得不行,加上家庭琐事,还有多少个老师有那份心。
集体学习:按照学校计划,学校将指派相关人员进行业务讲座或观看教育教学的影像资料等。
吐槽点:每学期,各路教育能手纷纷上台开各种讲座,传播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台下的老师,认真听者,有所收获,但发现很多从讲座上听来的东西,不受用于自己的教学课堂和班级管理。
(2)学习与交流心得相结合。
按照学校教学计划,各个教研组将不定期地为老师提供交流心得的机会,比如召开教学经验交流会、教学反思交流会、读书沙龙等,来帮助老师们学习,从而有望成为学习型、学者型教师。
吐槽点:每周有两个下午,为各组教研时间,双周为大组教研时间,单周为年级组教研时间。无形中,老师每周多出了两个会议。
吐槽点:每位教师要求完成:一篇优秀教学案例;一篇优秀教学论文;两篇以上的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或案例评析。学校领导出发点是好的。可是,老师有多少时间来写这些案例、论文、反思、评析。
吐槽点:开展“以老带新”“师徒结对子”的一帮一培养模式,促进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整体提升。这个方法好,但落实到实处,难。因为老师每天的课程安排得满满的,师傅和徒弟都没时间,是最大的问题。
我们学校每学期的教研活动一般分两部分:一是常规教研活动,二是根据教学实际出现的问题而开展的随机教研。以常规为主,随机为辅。
这个基本上大部分学校都是这样执行的。我们学校分学科错时教研,周一到周四每天下午学生放学后,学科分别进行教研,每天一个学科不撞车。如果全校教研,教科研一般安排在周五进行。
我们现在是每个教研组成员轮流做主持人,每次教研记录都是轮流记录。每次一开学就订好计划,把教研活动的时间、地点、人员、内容以及主持人和记录员都进行了分工。每次该谁负责,谁就准备好,倒是有条不紊,但是流于形式,效果一般。
“请进来”就是我们经常将一些名师请进来现场授课、讲座,近距离交流。老师比较欢迎的是一线名师,讲课时的那种底蕴,和处理教材的独到确实让人受益匪浅。对于观念方面的讲座,老师们反应比较平淡,还是喜欢接地气的。
“走出去”就是经常派骨干老师外出学习,学习回来会有交流分享。不少老师走出去,用照片呀,拍的视频呀,来讲述自己的学习生活,感觉挺有收获的。整个的气氛也非常的轻松愉悦,这种形式老师们还是比较喜欢的。
像刚开始学习微课时,大家都很神奇,学校就专门派计算机老师出去学习,回来再教给我们。几天学一点,慢慢巩固消化。大家都很高兴,集体教研时,一边学,一边做,一边展示,家里人、学生、自己、连家里的小宠物都当做素材,放进了微课,觉得很有趣。不仅学就会了如何制作微课,而且学会了利用此项技能录制家庭小影片,增添了生活情趣。所以这种比较实用的研修学习大家还是喜闻乐见的。
学校有时会进行金点子推广会,大家可以说自己,也可讲别人,说说同样的情况下,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大家会评选,谁的点子好,谁就是金点子大王。学校会给颁发证书,给予一定奖励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生活教育活动的规范性教研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生活教育活动的规范性教研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